“I need a push”,我曾经在微博里大言不惭的发过这样一条状态,发这条状态的时候无非是矫情工作没有挑战,生活太过平淡,希望有人能给点来劲的,或者给点希望。想来可笑,自己的生活竟然希望别人能给带来点波澜,而不是自己去创造点灿烂。当然这样说无非是一时的矫情,真的有个这样的人出现,不停的在背后“push”,恐怕我也是撑不过多久的,毕竟我是个没有什么宏图大志的人。
电影里的男主角则不一样,用他的话说考上这所大学是因为这里有“全国最好的大学乐团”,他渴望成功,同时他也愿意为之努力。一般电影里励志故事就这样开始了,黑马在碰到伯乐之后经过短期的努力就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星,前途一片光明。可偏他碰到的不是这样的伯乐,而是一个喜怒无常,专门用各种偏激手段,以激发别人潜能为目的魔鬼般的“教师”。这电影的看点都在这师徒二人怎么斗智斗勇,甚至是怎么以相互欺骗、相互拆台来达到目的。
这样的教育方法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,简直是可以称之为“虐”,不过就像电影里说的,查理帕克就是被老师打出来的,天才也需要“push”
看到前面一段,觉得大学生就是好欺负,要换我早砍人了。
看到中间那段,觉得大学生才是阴三儿。
看到后面那段,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,什么励志啊远大理想啊勾心斗角啊魔鬼教练啊SM师生情啊全都是屁话,只有一个东西是最重要的:自由!
自由来自哪儿?不是来自于什么功成名就,而是来自于这个过程中的突破,一层一层剥开自己的壳,把人性流露出来,是高度得不容反驳的专业!
按道理说,励志片的弱点在于精神很感动现实很被动,但这部片子几乎真实到可以做教材,虽然不一定有个教练会天天骂娘跟嘴炮似的,但当你彻底投入一个事情,你不得不跟你的小女友说白白。
说正事,我看完首先思考的是,一百分钟左右的片子,为什么那么好看。前提当然是叙述拐点控制得好,但后来才发现,每一个叙述拐点都是一次伪命题的批判(如果只是拐点控制得好那就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娱乐片)。
最开始是一个大学生进入一个上档次的乐队,一开始还觉得自己挺行,后来被神经病教授骂了一顿,于是他回家苦练,你以为是励志片,还以为主题是不打不成材。
但剧情急拐直下
总评:9.3
15/01/06
看三分之二我还在想这片子会不会走偏,成为那种带着微恋父情节的励志电影,因为Andrew前半段行为的motivation都是源自渴望Fletcher的认同。所幸twist来的及时,turn this "good”film to another level.大特写的高速剪辑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,带动了本片的节奏。
16/02/13
太喜欢结局安排的很多次反转了。Andrew为什么要转身回到舞台,是因为他那一个瞬间他领悟了艺术是表达自己而不是亦步亦趋,所以最后他才能让F折服。最后那段他已然成仙,父亲这样的普通人只能看得目瞪口呆。
[img=1:C][/img]
Andrew也明白了爱与亲情的重要性。父亲就算不懂他的音乐,就算没有什么成就,也是他永远的后盾,这一点是F不能替代的。
[img=2:C][/img]
陈腐到发烂沾满褒奖唾沫星子的一句话:严师出高徒,虽不一定绝对,但不可否定它的真理性。酷魔老师和叛逆学生间的磨合,牛掰老师改变问题学生的过程,极道鲜师用心帮助难搞学生的故事等等,在影视题材中常常能看到这样各种各样的角色搭配和剧情发展,无论有怎样激烈的矛盾和冲突,到了最后一般都会回归于正面积极的励志路线,但《爆裂鼓手》的出现,就像一颗意外流星的飞入,通过十分暗黑的手段帮助突破,将如此极端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的激发方式有点超出想象,一个人的潜能常说难以预估,如何才能将其超水平充分的挖掘出来,这部电影就提供了一个挺变态不按常理出牌的方法。
去年一部同样出自达米安·沙泽勒之手的《大钢琴》,虽然剧情烂得实在是不敢恭维,不过通过快速剪辑外加特写的视觉冲击,以非常酷炫华丽的镜头感展现了“弗罗多”的精湛琴技,呈现出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视听盛宴,《爆裂鼓手》也延续了这样的表现手法,只不过把钢琴换成了架子鼓,从古典乐到爵士乐,显得更加富有激情和感染力,雷厉风行的剪辑外加各种近景特写
本文节选自《男人不该错过的互虐爽片》
原创宅少宅总有理2022-03-04 19:30
(一二小节写的是冬奥会上不屈不挠致力于突破极限的羽生结弦,其精彩绝伦的分享值得移步公号一阅)
03
深夜,全国最好的音乐学府里,一个一年级的男生正在练习打鼓:
突然,一个光头男人闯进来问道:
而尼曼也没想到,从这一天起,他将遭遇一场怎样的“噩梦”。
走进最强乐团排练室的第一天,尼曼就见识到了弗莱彻的严苛和压迫性。在弗莱彻出场前,排练室里原本充满了自由、欢脱的空气。但就在他踏入排练室的那一刻
《爆裂鼓手》做彼此的宝搞,这波不亏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yika.net.cn/app/id-1363.html